我的东软五年
磨练到了7月14日左右,陆续的又来了四个毕业生报到,他们是:王敏、王晓频、李凌、车德亮。其中,王敏和王晓频和我一样在东软一直干了五年,并且成了很好的朋友!王晓频已经考上了东软的研究生,今年9月份去沈阳上课。车德亮在工作两年后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李凌在三年后离开公司,今年又回到东软,现在西北大区。 1998年,东大阿尔派在全国招收了很多毕业生,于是统一在总部进行了始业教育培训,要求各地分公司的毕业生都参加。当时只有长沙和大连分公司因特殊原因没有派毕业生参加,让我很遗憾的没有能够见到那些进入长沙分公司的大学同学(当时我们班很多人都进了长沙分公司)。 因为时间紧张,又正好赶上放暑假,我们西安分公司的几个毕业生(车德亮因为有事请,没有和我们一起走)只买到了到沈阳的硬座票。结果在路上居然还有和我们重号的人上车!后来我和李凌只能想办法让王敏和王晓频两个女孩子和那些人挤着坐,而我们两个站在车厢的连接处抽烟。到了晚上找了一个纸箱子垫在屁股下面靠在一起打盹。到现在,我们还经常会说起这件事情进行“忆苦思甜”的自我教育^_^ 在沈阳,我们住在东北大学的招待所里,男生四个人一间屋住在楼上,女生两个人一间住楼下,男生的条件显然要比女生差得多,晚上要搭起蚊帐以躲避凶猛的蚊子。我和李凌经常跑到王敏和王晓频的房子里享受她们的电视,每天早上早早的将她们叫起来一起看“加菲猫”,然后跑着去集合,还一边说着“又是星期一,我讨厌星期一”这样经典的台词,晚上四个人正好打扑克,甚至中午的时候也要来上一局。培训期间的伙食也很差,在招待所的饭居然顿顿都是又长又老的豆角,我们都戏称为“钢豆”。肉类便是不新鲜的鱼,一顿炸的、一顿煮的换花样。相比起来,早饭是最可口的!小馒头、咸菜、稀饭。每天早上我们都使劲的吃以补充午饭和晚饭的不足。过了几天,车德亮也来了,他的到来引发了我们的吃饭比赛:早上比吃馒头,中午和晚上汤泡米饭,一碗接一碗。我创下了早饭10个馒头的纪录,一直让他们“耻笑”。我们这样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10几天的始业教育很快便结束了,听讲座时睡觉,先睡的没被抓到,后睡的反而被抓;考试害怕不过被辞掉,难过的流眼泪;买来沈阳的名吃“鸡架”,几个人聚在房间里大吃一顿,连呼不过瘾;自创的汤泡米饭;每天担心未上岗先下岗(我们都戏称始业教育其实是失业教育)……都是那么得令人难忘! 始业教育结束后,我和李凌先返回了西安,他们留下来在沈阳总部干活。回到西安公司安排我和李凌学习VC,作为补充GIS开发的人手。这个时候,董老师已经离开了公司,公司的领导已经换成了老田,当初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就曾经见过,那时他还是开发人员,当时自己就有个想法“我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一步呢?”。没过多久,因为项目需要人手,我便被安排去淄博出差,那是1998年的10月7日,我第一次正式参加项目。 我记得当时是和王晓频一起去的淄博,当时淄博的同事挺多的。那两年,全国各地的电力行业都在创一流,MIS上的投资也比较多。淄博的项目最早是沈阳总部做的,后来西安成立研发中心后转交给我们的。等我看到以前的程序时,居然和我在公司接受的规范教育完全没有一点匹配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大学的毕业设计一样不专业。不过,当时因为怎么也算是新人,所以一点都不敢说什么。老员工们都很体贴,给我分的工作不多,我清楚地记得是“劳资”部分代码的修改。因为工作压力不大,所以那时候感觉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没事情就把别人的代码翻出来看看,学了不少的技巧。 在淄博,吃饭是在电业局的食堂,因为在食堂吃饭的本地人比较少的缘故,尤其是在晚饭的时候,基本上我们6、7个人坐在一起是比较显眼的。刚刚从长沙毕业的我,吃了四年的米饭,又在沈阳吃汤泡饭遭受了“摧残”,一下在来到山东这种喜面食的地方,确实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通常的饭是炒菜和馒头,我总是会吃上三个大馒头!而且,回回都是我到最后用馒头将盘底打扫干净。这样的吃法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胃口,他们都已经厌烦了这样的伙食,每天都没有什么胃口,可是我的到来和这样的吃法让大家吃饭的时候重新有了胃口。后来,甚至连食堂的那些服务员都会在一边看我打扫盘底的吃法,更是让大家多了很多开心的话题。 很快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去逛淄博最著名的购物街,在那里我为自己买了一套衣服,暗地里想也算是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吧,因为过两天便是我的生日了,那时候大家都还不太熟悉,实在不敢奢望什么。那时候,刚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是1350元,除去各种各样的税款、保险等等,拿到手里的也就1200左右。可是那时自己已经觉得相当多了,因为住在家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额外的支出。再看一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说就是要找3000元/月的工作,真是深感到自己当初的纯洁,也会为这些有抱负的晚辈们感慨一番。 可是,也就是在逛街的那天晚上,同事们居然买了一个大蛋糕为我和另外一个同事祝贺生日,当时自己好感动,没有想到我们这些新人都会被大家关心着。人就是这样,往往被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不断的感动之后,便积累了深厚的感情。我对于东软、对于身边的这些同事的依恋也正是通过很多一点点的小事情形成的。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彻底的“东软人”。 到了11月中旬,淄博项目验收通过了,在验收的那天晚上,和客户一起吃庆功宴。久闻山东人的好酒,在饭桌上得到了印证。三两多的酒杯倒满白酒,菜还没动就开始喝,主陪、副陪轮番劝酒,三口喝完……。11月20日,回到了西安。 淄博回来没多久,公司便派我和赵雁翔到沈阳总部去负责电力市场交易的前期策划,当时还是现在的东软总经理王勇峰给我们介绍的情况。还分别见到了负责GIS的平安、UO的曹枝墙、OPENBASE的曹斌,现在这些人都已经成了东软的高层领导了。随后又去了北京,和电科院的人一起研究电力市场交易的前景。时间过得很快,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已经是1999年的2月3日,很快就过年了。过完年,又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到了1999年的5月份,这个项目便中止了,没有继续做下去,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可惜。不过,在这期间倒是学到了很多关于WEB上开发的经验,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验,5月11日,我又被安排到温州去接手温州项目。 温州一期是由长沙分公司做的,其中还有很多我的大学同学。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了。在我之前,公司已经安排王斌过去了,我去了之后主要负责接手综合查询部分的工作,那是用ASP开发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温州项目是一个起点。 到了温州没多久,王斌就离开了,剩下我一个人。在温州项目中,我第一次要面对和用户进行调研和沟通,也第一次要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因为可以很方便的上网,所以有了很便利的条件,每天晚上的时候,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各种的资料,利用这些资源,我学会了ASP的开发,也了解了更多的PB开发技术。硬盘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收获,感觉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就这样,很快自己就可以独立的去修改程序,甚至开发新的模块。对于一个开发人员来说,那时的自己真是很有热情,对于用户提出的修改都会很积极的去做,然后迫不及待的拿给用户使用。仿佛自己的价值都体现在那一行行的代码中了。现在想起来,公司后来实行的导师制度确实是比较好的,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哪有什么专门指派的导师,都是要靠自己在工作中去摸索,去问别人。如果要换做一个很内向的人真是会觉得很痛苦的。所以,我现在对于和我一起工作的新员工都会很注意他们的性格,希望能够教会他们怎样在工作中学习。 1999年6月21日,我返回西安,一边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用ASP开发综合查询的框架,一边修改温州项目的程序。到了7月中旬便带着做好的综合查询系统又赶往温州。那个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聊天的时候抱怨出差,可是自己却总觉得出差挺好的,每次的差旅费积攒下来和工资差不多了,每个月可以给家里500元,心中充满了自豪。看着自己账户上的钱一点点增长起来,想起毕业前对赚钱的梦想就这样顺利地实现了,确实觉得相当的满足! 这一次来温州,虽然还是一个人,可是已经不像第一次一样有些不知所措了。每天白天给用户培训,发挥着自己善于沟通的特长,一个一个地确定程序的问题。晚上用户下班了,便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按照自己的设想一点点地完善综合查询的功能和其他程序。累了,就开始思考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出一篇篇的心得体会。还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项目组长,该如何开展工作……。就这样,不断的修改、沟通、培训让我在业务上比较全面地了解的电业局的生产系统。而期间积累的一点一滴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今后的选择。同时,综合查询的框架也正式在那个时候完成了,后来被应用到很多项目中,从而成为自己在东软的这些年中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9月4日,已经到了夏末,公司要我去加入萧山、临安项目,那边马上要验收。我那个时候真是很高兴能够离开温州,因为我到了温州没多久,王斌就走了,剩下我一个人。到了萧山就可以和同事们在一起了,而且听说牛栋、牛付强也在那边。对于牛付强一直是很敬佩的,98年从我刚进公司实习的时候到年底从北京回来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个人,可是他被年终公司评选为“优秀员工”,这让我很羡慕!从同事那里得知他一直在外面出差,基本上就没有回来过,那个时候便觉得他真是很敬业,同时也觉得“优秀员工”这个荣誉很不简单,并立志自己也要像牛付强一样在二年之内拿到这个奖。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一年一年在一个一个项目中就这样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淡忘了,如今,在我即将度过在东软的第五个年头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这个荣誉,心里确实很多的感慨。 无题离开的火车票早就买好了,是个周末。可是走的前一天晚上却下起了温州数十年难遇的一次大暴雨。当我凌晨离开宾馆的时候,外面的积水已经没过小腿了,雨还下得很大,雨伞都已经没有了用。好不容易上了出租车,浑身已经湿透了。到了火车站却被告知铁路被冲垮了,心不甘的等了三个小时,终于被告知所有的车次都取消了,让旅客去退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自己真是很可爱,生怕自己去晚了会连累那边的工作,便急不可耐的打听了长途汽车站的位置。当我穿过大半个市区到了汽车站的时候,幸好雨小了一些,可是人已经浑身湿透,有种精疲力尽的感觉了。那是我第一次作卧铺的长途汽车,车开没多久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当我被惊醒的时候,才发现因为身边的窗户没有关好,自己被过路的汽车溅起的污水弄得满身、满脸,甚至连嘴里都有!因为国道公路也被雨水冲了,所以车辆不得不沿着小道走,穿过村庄,还要翻山,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过一座山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盘山路上到处是汽车的灯光,不时地还看到有汽车在路上抛锚,然后后面的车不得不等着,修不好的汽车被推到一边。长途汽车在山路上摇摇晃晃的走了,看着外面就是山坡,自己当时真的想过如果车子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自己死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知道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其实,这样的想法一直在现在还会有,每次出差坐飞机的时候总会想到一旦出了事故…… 到了杭州,又转车到萧山。就这样,通常只要7、8个小时就可以到萧山的路程花了1倍多的时间,等我下车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4点了,最可气的是汽车居然是停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我一问才知道离市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那是自己已经非常狼狈了:身上的衣服都被自己暖干了,可是皮鞋却因为泡了水发硬了,又饿又渴。因为一直在躺着,倒是不累,所以我选择了走路!在黎明前的夜色中我一个人走在很宽阔的马路上,沿着路灯一直向市区走着……等我到了市区的时候已经是6点了,街上开始有了行人。萧山市不算大,更幸运的是我离电业局很近,当我坐在电业局的门卫值班室等待同事的时候,我想门卫一定对我是东软的员工感到怀疑,因为我那时候更像是一个出外打工的民工^_^ 在萧山待了两天,便赶到临安去替换一个人在那里的牛栋。又是一个人在临安作着维护工作,和用户不断的探讨问题和如何修改。其间,回西安过了一个国庆节,10月14日便赶回临安继续工作。临安的用户对我很好,看我一个人工作辛苦还在周末的时候带我出去转,临安虽然小,可是四面都是山,空气清新,难怪南宋的时候要迁都到这里。那个时候,或许是因为温州项目的成功以及在临安项目中有接触到了调度等未知的业务模块,所以兴趣很高,干劲很足,每天都是工作到快12点才回宾馆。有一天宾馆的前台服务员终于忍不住问我为什么早上出去到深夜才回来,是做什么的?当时,自己心里说幸好不是晚上出去,早上才回来,要不然更要引起怀疑了,呵呵。 12月10号,临安局做了初步的验收,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仅仅在家待了不到十天,12月21日便踏上了开往济宁的火车,因为济宁项目需要有个懂WEB开发的去修改综合查询,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便完成了工作,29号回到了西安。又快过年了!1999年我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在出差,作的工作也都是后期的维护和修改,每天要面对用户的指责和各种问题,甚至有的态度相当的恶劣!可是我都挺过来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不但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思考让我越发的成熟,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设计自己的未来,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翻开自己以前的工作日记,找到了一段当时在火车上写的文字,应该可以比较清晰的反映当时自己的心情: 还有二天就是中秋节了,从上大学开始好像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在家中过中秋的感觉了。坐在从杭州开出的火车上,不禁又浮现出这几年的点点滴滴。火车是最普通的非空调车,车厢里要显得脏一些。到西安要到明天晚上了,路上要走30多个小时,坐惯了空调列车还真有些不习惯这种老车厢,看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老话一点不错。幸亏天气已经凉了,所以人虽多道也不是很闷热。 这次出差从7月底到今天(9月22日)已经2个月了,从温州到临安磨难重重、大难不死,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单调一直磨练着自己的意志,感受到了自己的成熟和苦中作乐的长处。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从一年前正式工作到现在,自己很自然的从学生时代过渡到了社会上的上班族,如同学生时代的升学一样,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有时候,这种顺利让自己担心,因为我相信人生中应该遭遇挫折。而一直心中深处都不可令他人理解的有种渴盼挫折的心情。 伴着列车的开动,秋天的凉气不断的刮进来。天冷了,自己出来的时候还是盛夏,连一件长衣都未带,实在没有想到这次一出来就这么长时间。答应Alon辅导她过计算机二级的,可是却没能够实现。这次回去只能待到国庆之后便又要出差了。也不能送Alon了,这一别就要到明年才能再见。认识她已经10个月了,但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实际上也只相处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剩余的时间都是在不断的打电话,一天几个电话,数十分钟的长谈…… 想一想,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自己究竟变了多少?回答是肯定的,变化太大了,和彬他们相比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或许自己只是把真正的自我深藏起来了,亦或许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终日的深处他乡,每日十数小时的工作,自己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思考也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刚工作时的自信不但没有磨灭,反而越来越强烈。明年自己的目标不知能不能实现? 很想好好休息一下,现在终于明白当初老同事们为什么这样的想法了。 成长 从工作开始,自己便开始给自己定目标,这些目标都很实际,不简单也不是很难。自己一直都清楚自己的能力,也很清楚自己是一个重视自信心的人,所以总会做一个能够提高自己自信的事情。因为,我相信对于一个有自信的人来说,无论是生活、工作都会很成功! 我第一年的目标是转正、涨工资,很轻松的,我达到了。而第二年的目标就是当项目组长! 2000年2月份,过完新年,温州二期开始了。因为系统要求全WEB方式开发,那是我们第一个全三层结构要求的项目,自然项目组中少不了我了。于是我主动请缨的向当时已经升职为我们头儿的牛付强提出了自己想当项目组长的愿望。牛付强当我们的头儿,很多同事是觉得很可惜的,因为他在大家心目中一直都是一个技术好、勤勤恳恳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当上了领导,走上管理岗位,大家自然会觉得可惜。可是我一直都觉得他的道路正是我的目标、我的方向。尽管一个技术上的好并不代表着可以做一个好的领导,可是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拔干部的模式很多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着转型的过程。其实仔细的想一下,这和一个好的学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程序员是一个道理。关键要看一个人在转型的过程中是否努力去做了。后来,当自己对管理学发生兴趣的时候,看了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是《彼得原理》,其中就阐述了在管理学上的一个原理: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当我开始对管理学发生兴趣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很适合向管理方面发展的,因为自己在以前思考的时候想到的很多东西都会在书本中找到理论依据。曾经和一个想考PMP的好朋友谈心,讨论如何做好PM的问题,因为她不是技术出身,但是对管理很有兴趣。我对她说:我是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然后从书本中寻求理论依据;你正好相反,是先从书本上掌握理论依据,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其实这也是当前软件行业中管理层的两大主要来源。 牛付强在知道我的意图后,肯定了我的意见,并正式指派我负责温州二期的项目。而一期的项目组长王斌因为对一期的系统熟悉,也参与到二期项目中。在我心中一直都很感激着两个人,一个作为领导能够冒着风险信任我这样一个长期做后期维护的开发人员;一个能够丝毫没有因为岗位的变化而影响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一直感到很幸运,如果他们两个任何一个不帮我的话,我就不可能不断的获得自信,接受更多的锻炼,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了。 从2000年2月下旬到4月下旬的2个月时间里,我在温州做二期项目的调研,在这期间,我学会了需求分析、详细设计这两个我以前没有机会实践的工作,并按照以前在脑海中勾画的设想去设计各种调研、设计阶段的各类项目管理文档。与此同时也开始编写WEB开发规范、测试规程等文档,此时的我开始在做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向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两方面发展的积累了。 那时,事业部开始要求节约成本,长期出差的人员要求考虑租房子。我和王斌便在电业局旁边的居民区里租了一间一室一厅的房间。房主只有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于是我们便干脆将两张床拼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大通铺,电视是关系好的用户借给我们的,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效果不好,慢慢的我们都不太看了。每天深夜,我们回到房间里还要自娱自乐一番:开始嗑瓜子、打牌。两个人将几块钱赢来赢去,不分胜负,可是依然乐此不疲。同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的工作、生活中建立起来了…… 回到西安便开始了具体的编码工作,到了10月份,一个基于ASP技术的WEB开发体系已经建立了,当时,这是电力事业部第一个WEB框架。其他项目组的综合查询系统也都开始采用这套体系来实现,构建的速度很快。看着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那就感觉就如同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夸奖一样,内心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所有的苦与累,长期出差对家人、恋人的愧疚,对工资、奖金的抱怨此时都在心灵上得到了补偿。东软十年纪念的时候,公司给每个人发了一本书和VCD,这套宣传资料是我在东软这么多年见过的最好的!尤其是在看书的时候,写了很多人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这些是最令我感动的,因为我从自己就能够感受到东软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有多少人为了一个信念、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默默的努力着。东软的薪资水平在同行业中是较低的,这一点是公认的。可是依然有着一批批地学子加入,依然有和我一样的人愿意一直待在东软,依然能够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为什么?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因为一种无法概括、无法触摸的情结,它的体现就是: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这种帮助和支持下,只要你愿意去做,你就有机会,你就有成功的一天! 2001年的时候,身边的不少工作的朋友都开始讨论考研究生、上MBA的事情,或许工作三年左右人都会有些新的认识和想法,开始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或多或少的思考。自己也不免有些迷茫,长期的后期维护工作,修改着别人的代码,不断的做着“打补丁”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枯燥、乏味的,于是便总在思考如何能够在项目初期就尽量做得更好。以前上网总是去一些技术性的网站学习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慢慢的便开始关心一些项目管理的问题,试图在一些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站上找寻答案或者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找寻理论依据。通常国内的软件开发人员最终的发展大多是两种,一是走技术路线,成为设计人员,一是走管理路线,成为项目管理者。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转型做售前顾问,在项目的前期为客户介绍公司的系统。因为自己在与客户沟通和在公司内部做培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是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总是不容易实现,和领导谈过几次都被告知公司希望我能够继续作技术。于是,自己渐渐的便静下心来重新设计前途,最终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勾画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管理上发展。毕竟,像我这样常出差,去上MBA是不太可能的了,那就只好自己开始在网上找些资料像当初刚工作学技术一样自学。不出差的时候,每天利用上下班坐车的时间看管理学方面的书,慢慢的做积累。 我的工资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大部分都用在储蓄和投资股票上了,在这方面我一直坚持着三分之一用于生活,三分之一储蓄,三分之一投资的理财原则。对于投资,每年的公司福利股票、原始股票我都买,另外还在股市上购买东软的股票,因为不善于炒股,所以也只买东软的股票。可惜的是在股市上的投资至今令我一亏再亏,让我心痛不已。 我们总说自己是做工程项目的,这就意味着总是要到客户现场去做项目,于是便要长期的出差,“出差”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的,自己已经习惯了出差的那种感觉,出差的行装越来越简单,仿佛出门逛街一样悠闲。有时一段时间不出差甚至会有些不习惯了。最喜欢坐在飞机上或者火车上静静的回想前一段的生活,收拾一下心情,感觉自己从喧闹的生活中脱离出来而去过一种安静的、无人打扰的生活。当然,长期的出差住宾馆也使自己养成了不少坏习惯,比如不爱收拾房间、没有空调就不习惯、对水电费没有概念等等。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这样到各地出差,其实尽管在一个城市会待很久,可是往往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自己的懒惰而并没有机会去观赏这个城市,活动的范围也往往都是局限在宾馆到工作地点的直线距离之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倒是满足了自己美食的欲望,能够有机会品尝各地的风味。 此外,长期的出差确实也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惑,不能陪伴在家人和恋人身边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2001年,身边的朋友和我一样三年的合同到期了,工作变动的很多,而当时自己的工资离我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大家在一起谈论的话题都是这些,造成了浮躁的气氛,自己也就萌发了换工作的念头。那时自己的想法就是要么工资高些,累点也行,要么就找个工资虽然低但是比较清闲的工作。可是对于前者,国内的公司和东软一比较感觉并没有更好的,而关键在于自己又不想离开西安发展,而后者对于我这样不是应届生的人是很难进的。彷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终于意识到自己原来对现在的工作还是割舍不下的,更重要的还是身边这些与我共事多年的同事。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很念旧的人,这一点是早有定论的,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以前的信我都保留着,搬家的时候都不愿意扔掉自己从小使用、已经很久的家具……。就这样,努力的让浮躁的心静了下来,说服自己继续留在了东软。为了给自己一个工作的动力,我开始考虑买房子!2001年12月我用我所有的积蓄付清了首款,与银行签订了20年的贷款合同,每个月还款1500元,从而为自己压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_^。很多人知道我买房子后第一反应都是问我是不是要结婚,我只好一遍又一遍的回答说只是投资,其实只有我自己清楚,这是我给自己制造的一个压力,我希望借着这个压力能够让我获得新的动力去努力的工作。道理很简单,要想供房子生活还好就要钱多,要想钱多就要涨工资,要想涨工资就要有成绩,要想有成绩就要努力工作。后来,我经常给朋友开玩笑说“看我现在的压力多大,头发都白了”。 生活真是很辛苦!我喜欢一句话:痛并快乐着。我时常梦想自己能够靠股票在5年之内还完我那20年的贷款,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呵呵~~~~,我很欣慰我还一直有梦想。 在日照这一年的时间里,是自己最“小资”的一年,性格中感性的一面获得了释放,写了不少的文章。这也是因为身边有王敏这个女孩子,当初我们算是一起进入公司的(虽然自己总以3月份就进入公司实习自诩),可是从总部始业教育回来我们便被分配到不同的项目中了,而因为各自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同,即使出差回来也难得见面,这次一起做日照项目使我们能够有机会一起工作、生活,相互有了更多地了解和关心的机会。而我这篇文章也正是在她的鼓励下才由一个构思转变为行动的。98年一起进入公司的5个人在那年只剩下我、王敏和王晓频这两个女孩子,电力事业部在西安的研发中心也因为西北大区的成立分出了三分之二的开发人员,只剩下了10个人作为生产方案解决部留在了电力事业部的机构中,不过随着人员的减少,大家相互之间的感情反而变得日益的亲密。在2001年底大连项目的时候,我、王敏和王晓频终于在一起合作了。 |
来源:即时通讯网 - 即时通讯开发者社区! |